前言
2025年8月1日即將上路的新制度,讓80歲以上長者或70至79歲癌症二期以上患者,免評巴氏量表即可申請外籍看護。此舉雖為高齡家庭帶來便利,但也引發重症家庭的憂慮。尤其是在長照需求持續增加、外籍看護人力有限的情況下,恐怕會加深「弱弱相殘」的競爭。本篇文章將從新聞案例出發,並探討新制與長照3.0政策的連動,解析未來長照生態可能的變化。

外籍看護新制帶來的影響
高齡長者的照護便利性提升
新制度最直接的效果,是讓80歲以上的長輩能更快申請外籍看護,減少等待與評估流程。對許多子女無法長時間陪伴的家庭來說,這是一種立即的支持,能減輕照護壓力。然而,這種「快速通關」的政策也可能讓更多輕度需求家庭加入看護爭奪戰,間接壓縮到重症家庭的選擇空間。
重症與罕病家庭面臨挑戰
以新聞中的馮小妹妹為例,她患有肌肉強直症,需要全天候的痰液處理與復健協助。這類高強度需求家庭本就難找到適合的外籍看護,若市場因新制導致供需更吃緊,看護可能傾向轉往照顧條件較輕鬆的高齡家庭,讓重症家庭雪上加霜。
長照3.0政策上路的契機與隱憂
長照3.0補助擴充的正面影響
長照3.0政策主打「10分鐘照顧圈」,並逐步擴增社區據點、居家照護與喘息服務。如果能有效落實,確實有機會分散部分對外籍看護的依賴。例如透過生理監視器、血氧機等智慧照護輔具,搭配專業人員的到宅服務,可以減緩外籍看護人力不足的問題。
制度重疊與資源競爭的隱憂
然而,長照3.0的進展需要時間與資源支持,現階段仍難完全取代外籍看護。當外籍看護供給不足的現象持續存在,即使長照3.0補助擴大,也可能出現「資源重疊卻分散效益」的問題。若政策之間缺乏協調,將導致罕病兒童、失智症患者與高齡長者家庭同時陷入人力短缺的困境。
如何避免長照悲歌?
政策需多部門協調
面對超高齡社會,單靠放寬申請條件並非長久之計。衛福部、勞動部與立法院應該協同合作,檢討外籍看護引進規模,並搭配氧氣機、血氧機等居家醫療輔具,打造多元照護體系。
社區照護與機構補助並行
目前台灣住宿型機構收費昂貴,普通家庭難以長期負擔。若政府能加大長照3.0補助力度,同時強化社區日間照顧據點,並推動智慧照護結合輔具租賃,例如攜帶式氧氣機或中頻機,才能真正分攤家庭的壓力,避免「弱弱相殘」的局面。
結語
外籍看護新制雖然有助於高齡長者的申請便利,但也放大了長照體系的結構性矛盾。未來長照3.0若能落實社區化、智慧化、多元化的方針,才有可能讓不同需求的家庭都獲得合理支持。否則,外籍看護的搶奪戰恐怕將成為長照悲歌的延續。
若您或家人有氧氣機、血氧機、生理監視器或其他輔具需求,歡迎聯絡 UTMOST 專員,協助您進行購買、租借與補助申請。
官方LINE:https://lin.ee/mqKmi7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