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籍看護新制全面上路,長照家庭該如何因應?

外籍看護新制自 2024 年底修法並於今年 8 月正式上路,開放「80 歲以上」長者或「70 至 79 歲癌症二期以上」免專業評估即可聘僱外籍看護。支持者認為此舉能減少家屬舟車勞頓、縮短等待時間,並降低醫療評估可能帶來的壓力與糾紛;反對者則擔心浮濫申請與人力排擠,使真正需要的人找不到人,並助長仲介市場的費用上升。從勞動部資料來看,符合條件的人數高達 53 萬,顯示這項政策將帶來龐大的人力需求。雖然政府同步規劃「六大配套措施」以強調重症優先,包括輕重分流、擴大免評、國內承接、來源國協調、補足行政人力與擴編預算等,試圖避免重症家庭被邊緣化,但實際效果仍待觀察。

配套措施重點內容
輕重分流重症案件一日內處理,一般案件七日內完成
擴大免評新增癌症四期以上、全癱、曾聘僱看護者
國內承接優先重症家庭可跨業別承接,並由專案辦理快速媒合
來源國協商與四大來源國合作,優先處理重症案件簽證
補足人力增加 188 位行政人員,加快審查程序
擴編預算增列 11.8 億元,提供喘息服務與短期照顧

雖然配套制度力求周延,但反對聲音指出免評條件過於寬鬆,恐怕會導致健康長者也加入申請行列,使得外籍看護供不應求。醫師公會、家庭照顧者團體都曾警告,新制可能讓重症家庭更難找到合適人力,甚至助長仲介推高引進費與服務費。另一方面,外籍看護長期與雇主同住,常面臨「工時長、工資低」與「額外被要求處理家務」的問題,加上語言與文化隔閡,容易引發勞雇衝突。這些結構性挑戰,並不是單靠修法即可解決。專家也指出,政府應擴大直聘平台,減少對仲介的依賴,並建立合理休假與在職訓練制度,以確保照顧品質與人力穩定度。

另一方面,若能善用既有的長照2.0「四包錢」服務,包括照顧與專業服務、交通接送、輔具與居家無障礙改善,以及喘息服務,便能在外籍人力不足時成為重要補充。以下表格簡要整理四大給付內容:

長照服務內容說明
照顧與專業服務居家護理、復健、日常生活協助
交通接送陪同就醫、代領藥物、接送外出
輔具與居家改善補助輔具購買或租借、改善居家環境
喘息服務提供短期替代照護,減輕家庭壓力

綜合來看,新制確實能短期解決部分家庭的急迫需求,但若缺乏制度化規範,將加劇「避重擇輕」與人力排擠問題。政策的重點應放在確保重症家庭不被邊緣化,同時提升外籍看護的勞動條件,避免長照責任過度壓在家庭。與現行長照3.0「10分鐘照顧圈」及「智慧照護」的方向相比,新制雖然在「重症優先」理念上有所呼應,但過度仰賴外籍人力,與政府想推動的「在地安老、強化本國照服員量能」仍存在落差。因此,若政府能將外籍看護政策與長照3.0的資源網絡結合,例如推廣智慧輔具、加強在地照護據點,並提供外籍與本國照服員一致的培訓與支持,才能真正落實長照政策的完整性,避免政策只解決眼前卻忽略長遠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