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臺灣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,家庭照顧壓力越來越重,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聘請外籍看護協助長輩日常生活。然而,在推動長照3.0政策的同時,外籍看護與長照體系間的角色定位與資源整合,卻成為照顧者常見疑問。本文將解析外籍看護在長照政策中的角色、申請條件、補助差異與未來趨勢,協助家庭更有效率地規劃照顧策略。
長照3.0 是什麼?與家庭照顧的關聯
從長照1.0到3.0的演進
長照政策自2017年起從1.0升級為2.0,再至近年逐步邁向長照3.0,核心理念從「政府補助」走向「社區整合」,強調提供預防性照顧、失智服務、多元日照資源,並擴增居家服務量能。其目的是建立一個不需完全仰賴住機構的照顧網,讓長者能安心在地老化。
政府如何介入協助家庭照顧?
在長照3.0下,政府提供包含喘息服務、照顧及交通接送、輔具補助、日間照顧與居家服務等支持措施。家庭可依照失能程度與實際需要,申請相對應的服務組合。然而這些服務與聘請外籍看護有所區隔,因此常被民眾混淆。
外籍看護在長照體系中的角色
外籍看護與照顧服務員的差異
外籍看護屬於「直接雇主聘僱」類型,須經政府核准才可引進。與此同時,照顧服務員則為政府訓練或長照機構派遣人員,屬於長照服務體系下的專業角色。最大差異在於,外籍看護24小時駐點,協助如洗澡、翻身、進食等基本照護;而照服員多為排班制,依契約時間服務。
外籍看護支援的對象與範疇
符合資格者如重度失能、中重度失智、完全無法自理生活等長者,才可聘僱外籍看護。主要工作包括協助個人清潔、餵食、服藥、陪同就醫、簡單復健與日常家務。若照顧對象有使用氧氣機、電動床等輔具需求,也需學習正確使用方式,才能確保長者安全。
申請外籍看護的條件與流程
有哪些申請資格?
欲聘僱外籍看護的家庭,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:1. 經巴氏量表評定為60分以下者;2. 經醫師診斷患有特定重大傷病或失智症;3. 經各縣市照管中心認定有重大照顧需求。接著需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,再經勞動部審核。
失能等級與巴氏量表關聯性
巴氏量表是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工具,涵蓋如進食、如廁、移動等指標。分數越低代表自理能力越差,也成為是否能聘外籍看護的重要依據。通常得分低於60者,有較高機會獲准聘用外籍移工。
外籍看護與長照3.0補助的關係
外籍看護不在補助對象中?
需特別留意的是,聘請外籍看護本身並不在長照3.0補助範圍內,也無法報支照顧費用。也就是說,政府的補助多用於聘用照服員、居家服務或購買輔具(如氧氣機、電動床等),而不是支付看護薪資。
如何與長照資源搭配使用?
雖無法補助外籍看護,但仍可同時申請長照3.0其他服務,如居家護理師定期訪視、復能指導、使用輔具補助等,提升照護品質。例如搭配中頻機促進肌力復健、抽痰機維持呼吸道清潔、血氧機監控血氧濃度,減輕看護壓力。
外籍看護未來趨勢觀察
政策鬆綁與照顧移工人數增加
因應照顧人力短缺,政府預計逐步放寬聘僱外籍看護的資格條件,並透過特定專案引進更多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籍照顧人力。此外,也研議「準照服員制度」或「外籍照顧人才分級培訓」,提升外籍看護專業性。
語言與照顧技能專業化
隨著聘用人數上升,如何克服語言隔閡與醫療溝通障礙成為挑戰。未來將更強調照顧前語言訓練、情緒管理與醫護知識教育,確保照護安全與品質。此外,搭配生理監視器等智慧醫材,也可幫助外籍看護及早辨識異常。
替代方案崛起:機器輔具與在宅照護
由於移工政策具有變動風險,加上人口紅利消退,未來家庭照顧趨勢將逐步結合科技輔具(如:移位機、床邊二合一血壓血氧監視器)、智慧看護系統與遠距照護平台,減少對人力的依賴,打造在宅照護新模式。
如何選擇適合的照顧方式?
結合輔具與外籍看護的混合型照顧
若家庭已有外籍看護,建議搭配電動床、氧氣機、抽痰機、中頻機等輔具使用,減少人力負荷,並提升長者生活品質。例如使用可調整角度的電動床輔助抽痰,能更安全有效地進行照護。
UTMOST提供的整合照顧服務
UTMOST 與十全輔具合作,提供全台配送與維修支援服務,無論是短期租借或長期購買皆可協助,並依使用者需求推薦最合適的輔具與搭配方案。讓外籍看護的照護工作更順利,長者與家屬也能更安心。
結語:面對照顧壓力,善用制度與資源
面對高齡化與長照人力不足的未來趨勢,單一照顧方式已難以應對。建議家庭多方了解長照3.0政策內容,並靈活運用外籍看護、政府補助與輔具整合資源,才能打造更安全、有效的照護環境。
聯絡我們
需要協助選擇合適輔具,或了解租借/購買流程嗎?
歡迎聯絡 UTMOST 專員,為您量身規劃完整照顧解方。
官方 LINE:https://lin.ee/mqKmi7W